创新渴才。
通过引入“两院”院士,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背后往往有着强大的院士人才团队支撑。近年,洛阳市借力院士强大的人才磁场效应,引来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让人才引进实现从“1”到“1+X”的嬗变,正带领“院士经济”行稳致远。
院士号召
形成强大人才磁场
“嗞……嗞嗞……”日前,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中试基地,随着机械臂挥舞,激光喷嘴在涂抹着强化材料的金属工件上方快速穿梭,一层薄薄的“外衣”就“穿”了上去。
“利用我们的激光增材强化尖轨技术,能让铁路尖轨使用寿命延长3倍,一年可以为国家节省资金上百亿元。”该创业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毕业生何华自信满满地说。
2016年,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为首席科学家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来洛建设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
如今,20余位清华博士、硕士及校友从北京、天津、上海、厦门、西安等地,陆陆续续来到洛阳基地工作,全力开展技术转化。其中,何华的“激光增材制造铁路道岔尖轨”项目更是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团队组第一名,创造了我省参赛项目的最好成绩!
院士作为我国最高水平的学术权威,一直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联系。院士与创新前景看好的项目走在一起,往往能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促进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事实证明,院士所形成的强大磁场,加速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实体经济的集聚,为企业持续创新、快速发展、做优做强提供了源头活水。”市科技局局长王进说。
企业为基
人才主体强强联合
数据显示,在洛阳市引入院士的主体中,企业占了大头——不仅有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企,更有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洛阳隆华传热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民企。
“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为我们打开了人才引进的‘窗口’。”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项感受尤为深刻。2012年,该企业省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研究院士工作站成立,不仅引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稀土材料冶金学科带头人之一张国成,还引来了就职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院士团队人员“加盟”。依托该人才团队,企业一举解决了铜铝复合箔材的轧制和热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啃下了铜铝复合这一新型技术产业化路上的“硬骨头”。
在国际上首次生产出1米宽的铜铝复合板带,获得2015年中国有色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制定我国首个铜铝复合板带国家标准……一项项行业第一,成就了这家企业在铜铝复合新材料领域“隐形冠军”的行业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洛阳市引入院士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在85%以上,实现了创新主体与高端人才的强强联合。”王进说。
团队“把脉”
“智慧大脑”激活发展
有了院士专家团队“把脉问诊”,不仅技术难题迎刃而解,科研成果也显著增加。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了院士带来的人才红利,使“智慧大脑”成为激活洛阳市实体经济的强劲动力——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杨祖保进驻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后,吸引了79位科研人才加入研发团队。通过招才引智、创新发展,企业相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
洛阳隆华传热节能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院士工作站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形成了一支110余人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实现了大型蒸发式设备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难关的突破。
依托省大容量锂电池院士工作站,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号召下,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引进了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赵金保为首的院士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务,助力企业顺利实现产值翻番。
…………
在“院士经济”新潮流下,一批批饱学之才、实干之才、创新之才正在河洛大地不断涌现,一批批创新成果实现转化推广,正成为推动洛阳市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力“发动机”。(洛阳日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任姣姣 朱甜媛)